上海联盟

中产阶级焦虑下产生的保险新宠——定期寿险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2018年还剩下250天!


一、消费升级。

 

当我们谈论的对象从菜市场的鸡蛋今天贵了两毛,到谈论这次度假是去普吉岛还是帕劳;从精打细算每一分钱,到根本不知道菜价,吃了健康就好。这不仅是GDP的增长,也不仅是通胀,更是一次消费的升级,升级的范围广泛且深刻,我们的认知不再停留在生存的层面,更是到了更高的层面,甚至是自我实现。


 

二、中产焦虑。

 

但是我们却更加焦虑,更加怀疑,我们需求更多。历史告诉你,这不是偶然,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层次,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新的阶层——中产阶级诞生了,这个阶级会产生共同的认同,相近的思维方式。过往我国的人口富裕程度是金字塔型,开始慢慢收窄它的尾部,往橄榄球型演变。没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有过这样的时候,有一个有意思的研究,当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的时候,有两个有意思的特征:

 

第一、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跑马拉松;

第二、纯消费型保障产品开始盛行;

 

很显然中国在16年人均GDP就已经达到了8000美元,这和纯保障型保险在市场上流行的时间相吻合,马拉松也持续不断的热起来,有些城市甚至一年举行两次以上马拉松,比如苏州:金鸡湖、太湖、张家港...

 


今天要讲的主角不是中产阶级,而是中产阶级的崛起带动的一个险种:定期寿险。从保险的原理上来讲,我们真正需要保的保险是我们无法承受的风险,这部分风险概率低但是一旦发生了损失巨大。

 

三、我们真正需要什么

 

1、死亡风险保障

 

死亡风险的历史冷知识:苏格兰长老会为了给牧师们的妻儿提供死亡风险保障,并没有拍脑袋一味求上帝告诉他们应该怎么设计,而是找到了麦克劳林这个数学家,实质上麦克劳林也是基督徒并且和牛顿关系不错。麦克劳林用大数法则设计了保额和保费,21年后的1765年互助基金的总资本,只比预算少了1英镑。

 

在中国每隔两周就有7万人英年早逝(20-59岁)每年有1000万人会因为家庭经济支柱的离开,彻底改变命运的轨迹。人寿保险就是保死亡风险的,一旦一个人死亡,他的家庭、家人会立刻被这个社会无情驱逐,尤其是25-45岁的年轻人,90后都是中年人,那就中年人也是一样。这类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财务负担非常重,一旦有人亡故,其所在的家庭成员会迅速被社会边缘化。

 


2、死亡保障缺口

 

假设你有200万贷款,突然间你挂掉了,那么如果没有足够的储蓄或者收入替代,房子就会被收走;假设你有 100万储蓄,家人用来还一半房贷,剩下的100万,就是所谓的死亡保障缺口。瑞士再保险公司测算,中国的死亡保障缺口高达300万亿,而且每年在飞奔高速增长,因为房价在飞速增长。

 

3、定期寿险的现状,少数人的俱乐部

 

中国的定期寿险销量在总的保险份额里面只有5%,你想多了,是万分之五,一万份保单里才有一份定期寿险,买的还都是什么人呢?精算师、保险公司高管等懂保险的人。为什么懂保险的人会买定期寿险而老百姓不买呢?原因就在于对保险的理解上,一般人购买保险首先看划不划算,但是真正的专家是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风险保障,尤其在有缺口的保障上。之前供职的一家公司的总经理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说到过这个问题,记者问他是否买了保险,他说他最重要的一份保单是年交5万,交20年,100万一分钱也没有返还的定期寿险,这就是不同。

 

在中国,极少人能够正视死亡,对于敢打敢拼的中国人来说,哪管身后洪水滔天才是英雄本色,但是对待死亡这件事上却真的不能如此看待。能够理性的看待死亡保障缺口,不仅是卸下无所不能的坚强面具给自己一个拷问自己的机会,更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乔布斯说,他每天醒来,都会问自己,如果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是否还要做今天要做的事。

 

定期寿险不好卖,更不赚钱。人们的认知本来就没有到这个地步,忌讳谈生死,偶尔有理念好的,保费一点点,佣金更可怜。这就造成了营销动力不足,因此,即便在业务员的层面,很多人都并没有够买定期寿险,更别说足额定期寿险。


 

4、发达保险市场的情况

 

日本有14%的保单是定期寿险,新加坡将定期寿险列入社会保障体系,美国也是定期寿险大国,平均10张保单定期寿险就有4张,发达的保险市场,市场和消费者已经认可了定期寿险对社会的意义和最家庭的意义。

 

四、总结

 

是时候让消费升级的风也吹向我们的顾虑了,定期寿险:死了赔钱,就这么简单,让死亡也抢不走你的工资卡。

 

有人 有范 有态度|有趣 有料 有内涵


        财 | 富 | 与 | 生 | 活

搜索帐号:caifuyushenghuo

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本站。

最后祝您平安、幸福、无忧。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