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业故事
最近的展业过程中,产生过几次如下的对话:
客户: 你们有没有消费类的保险?
Susie: 您具体指的是哪一类的保险……
(你来我往若干次概念澄清后,搞明白了客户想要的是不含身故责任的定期重疾险。)
Susie: 您是怎么了解到这种产品的?
客户: XX公众号/大V推荐的。
(Susie也见过太多这种推荐,把定期重疾夸上天,然后附加个购买链接就可以坐着收钱了,有的顺带再推荐下理财产品,那操作更是666)
Susie: 那您为什么没用他的链接直接购买呢?
客户1: 健康告知通不过,想找一个能线下核保的。
(优质客户!对自己对家人负责任的明白人!)
客户2: 想着跟谁买不是买,跟你不是熟么,觉得你挺靠谱的,照顾下你的生意,到时候理赔万一有问题还可以找你。
(也是明白人,么么哒!)
在投保健康类保险的时候,保险公司会提供一个关于健康情况的调查问卷让客户回答,叫做健康告知。客户需要根据问卷问题如实告知。完全符合健康告知问题的客户叫做标体;只要有一项不符合的就叫做非标体。
一般来说非标体无法在互联网上直接进行投保。可以选择在线下投保,保险公司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进行核保,给出正常承保、加费、除外某一项责任、延期、拒保等各种不同的核保结果。
讲真,每次见完客户,都有一种特别的急迫感:保险科普真是任重而道远,朋友们在网上学到的一星半点的内容非常有误导性,也不准确。公众号还得更新的快一点呢有木有。
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这种“消费类重疾险”吧。本文约5400字,预计阅读时长8分钟。“太长不看”者可以撸到最后直接看结论。
首先捋一下概念
按照保障期限,重疾分为两大类
定期(保障一年,或者保障到60岁、70岁等)
终身
按照保障责任,也是分为两大类(还可以继续细分,暂不提)
纯疾病保障型(只保病)
含身故责任保障型(保病,也保身故)
市面上最常见到的产品,是含身故责任保障,保障终身的产品,下文中我们叫做储蓄类重疾;
但最近两年,纯疾病保障型+定期的产品在各路大V的吹捧下,俨然成了一代网红险。在本文里,我们姑且就叫它:定期消费类重疾吧。
定期消费类重疾的优点是什么?
产品举例
一年保费多少?只有2930。
是不是便宜的惊掉下巴了?
是不是马上就准备要下单了?
或许有些理智的客户,这个时候会犯嘀咕了,常言道:便宜没好货,占小便宜吃大亏。这么便宜,真的没问题么?
然而架不住网V长篇大论一通撺掇,于是乎,买买买。
从网V们给的链接点进去,只要健康告知能通过,自助下单,一键购买,电子保单发送到邮箱,人生的保障就这么简单愉快的分分钟搞定了。
选择一款产品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先考虑希望通过它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保险产品亦不例外。
那么,我们想用重疾险解决什么问题呢?
这条应该是大多数人想要通过重疾险解决的问题。
那么,买到70岁定期重疾险的人,70岁以后得病就不需要治疗了么?
关于这个问题,答案一般有两个:
我们先不说这笔钱能不能如你所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被挪用的坚持理财到70岁。
我们先定量的来看:
产品举例
一年保费5125元。
那么,保障终身比保障到70岁,一年多交:5125-2930=2195元。
我们假设未来30年,这位女性每年都省下来2195元到自己的固定账户里面理财,一共省了30年,那么理财收益率是多少,能保证她在70岁的时候有50万的治病储备金呢?
根据IRR公示计算,答案是:年复利7.48%。
40年保证年复利7.48%,这是个什么水平呢?
大家应该都知道巴菲特吧?这是个50年平均年复利20%的神人,我们不跟他比。
这个神人,在2007年的时候,和对冲基金的基金经理发起了一个赌局,由巴菲特挑选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基金经理挑选主动基金组合,看未来十年哪个收益更高。
到2016年底,巴菲特挑选的基金年化复利7.1%,基金经理只有2.2%。巴菲特胜出。
所以,大家自己审视下,是否具有这种定力以及能力,可以坚持治病储备金40年高收益不动摇吧。或者说,还是交给保险公司更省心稳妥。
这句话非常耳熟……Susie的老妈就成天把类似的话挂在嘴边上:“我不去医院,也不去体检,开开心心的锻炼活着,活到哪天算哪天,反正活了60岁也够本了。”
每次听她老人家这么说,我心里都五味杂陈,各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老妈啊,你是要将你的一双儿女置于何地?
当然不是,且不说我有钱,单她自己的积蓄,等闲也够看个大病了。她只是不想花,不仅仅是不舍得花儿女的钱,自己的钱也想给儿女省着留着。
当然更不是,不然为啥当我给她买完保险以后,把她高兴成那样?(当然,我是先斩后奏,不然连买保险的钱估计她都不舍得让我花)
说白了,还是内心深处觉得,花保险公司的钱和花自己的钱不一样嘛!
单纯为了储备治病的费用,现在有一款更好的险种,就是报销型医疗险。(话说,人家医疗险才是真正的消费型呢,你们中途退保有现金价值的定期寿、定期重疾,算哪门子的消费型嘛,好啦太专业的问题不纠结啦,喵喵喵)
但是医疗险有一个大问题,就是不保证续保,详见Susie的前期文章:
高杠杆的医疗险,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了,进来看看吧
所以,重疾险+医疗险的组合能够完美cover大病后的一系列问题。
生了大病以后,如果医疗险还可以继续续保,那么用医疗险来覆盖医疗费用,重疾险的钱留在手里,生活费、房贷、孩子教育、老人赡养林林种种不会变成现实的压力,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来调理身体,恢复健康。如果医疗险已经失效,那么最起码我们还有治病的钱,不至于连病都看不起,或者砸锅卖铁卖房子。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注意,这里非常重要,一定要仔细看!
假如答案是:要,那接着往下看。
带身故责任的重疾险就没得说了,只要不在身故的免责条款内,只要不是带病投保,那么一定会赔。那么不带身故责任的呢?
让我们用条款说话。下图列出的重疾条款中第2-5条,都有可能出现得病不赔的情况。
为什么只列这几条?因为重疾险的前六条病种,是由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华医师协会共同拟定的。每一款重疾险产品中都必须包括,条款内容一模一样,发病率在所有重大疾病中占到90%。剩下的条款中也有可能出现得病不赔的情况,但是篇幅所限,我们这里只看这六条。(附赠一个知识点,除了这6条以外,其他还有19条病种也是保险行业协会建议包括在重疾险条款中的,虽然只是建议,但现在市面上的重疾险都已包括,只是在发病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我们以后有机会详细说)
重疾险标准条款
2 急性心肌梗塞
指因冠状动脉阻塞导致的相应区域供血不足造成部分心肌坏死。须满足下列至少三项条件:
(1)典型临床表现,例如急性胸痛等;
(2)新近的心电图改变提示急性心肌梗塞;
(3)心肌酶或肌钙蛋白有诊断意义的升高,或呈符合急性心肌梗塞的动态性变化;
(4)发病90天后,经检查证实左心室功能降低,如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50%。
3 脑中风后遗症
指因脑血管的突发病变引起脑血管出血、栓塞或梗塞,并导致神经系统永久性的功能障碍。神经系统永久性的功能障碍,指疾病确诊180天后,仍遗留下列一种或一种以上障碍:
(1)一肢或一肢以上肢体机能完全丧失;
(2)语言能力或咀嚼吞咽能力完全丧失;
(3)自主 生活能力完全丧失,无法独立完成六项基本日常生活活动中的三项或三项以上。
4 重大器官移植术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重大器官移植术,指因相应器官功能衰竭,已经实施了肾脏、肝脏、心脏或肺脏的异体移植手术。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指因造血功能损害或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已经实施了造血干细胞(包括骨髓造血干细胞、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和脐血造血干细胞)的异体移植手术。
5 冠状动脉搭桥术(或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指为治疗严重的冠心病,实际实施了开胸进行的冠状动脉血管旁路移植的手术。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心导管球囊扩张术、激光射频技术及其它非开胸的介入手术、腔镜手术不在保障范围内。
我们逐一来看:
如果发生了心源性猝死,在救护车还没有到来时就已经离开人世的话,那也没有机会做相关的心电图等检查,也没有时间等上90天看后续心脏功能状况。那么,理论上,依据条款,保险公司是可以拒赔的。
疾病确诊180天后,经过评估,会得到赔偿款,那么,病人没有坚持到180天就离开人世了呢?当然是不赔。
两条中,都有这样的字样:已经实施了xxx手术、实际实施了xxx手术。那么,手术没有成功,被保险人在手术台上离世了呢?当然是不赔。
所以,答应我,如果您不仅仅考虑自己,还要考虑家人今后的生活,如果想买不含身故责任的重疾,至少再搭配一个定期寿好不好?
因为,不管是不是我的客户,我都不想看到“买了保险却又不赔”这种雪上加霜的惨剧发生……
保险公司也不愿意看到,毕竟,中国社会的人情味儿还是太浓,人们还喜欢通过闹的方式来解决争端。、人民法院对普通民众的倾向性保护,一旦发生纠纷,保险公司是非常被动的。所以,大部分的正规保险公司,都没有这种定期消费类产品,即使有,也不会是主推产品,或者需要搭配其他险种进行出售,以免产生麻烦。目前这种产品主要是由处于跑马圈地阶段的新公司推出的。
当然,搭配上定期寿,就不一样了,定期重疾不赔没关系,定期寿来赔。大部分时候,家属只管能不能拿到钱,到底通过哪个产品拿到的,无所谓。
况且,定期寿也不贵:
产品举例
一年保费只有1300。
远的不说,只说身边的人吧。
Susie的父亲:在45岁那年,第一次心肌梗死,医院下了病危,但抢救及时脱离了生命危险,出院后稍事休息,便又踏上了为儿女挣钱的旅程;十年后,第一次脑梗发作,仍然是下了病危,仍然是抢救及时脱离了生命危险,仍然是继续奔跑在赚钱的道路上;又过了十年,第二次大面积心肌梗死,仍然是抢救了回来,但是这次,实在是奔跑不动了。所幸儿女们都已成人,便颐养天年吧。
Susie的公公:脑梗、心梗、糖尿病……
还有Susie的婆婆、闺蜜们的婆婆妈妈、妈妈的闺蜜们,好几个都是五十几岁,罹患癌症。但手术很成功,现在要么寄情于抱娃,要么寄情于山水,仍然是活的优哉游哉。那么她们这一辈子,就会这样一直到老无疾而终么?我不知道。
爆了这么多家事,无非就是想说明一件事,现在这个年头,医疗水平飞速发展,得了大病不死的也是很有可能的了,那么,万一以后还会得病呢?治病的钱在哪儿?
对不起,消费类重疾没有重疾多次赔付的功能哦。
而目前市场上的储蓄类重疾,都普遍拥有轻症、重疾多次赔付功能。且,得了合同里规定的轻症、重疾之后还可以免除后续的保费。
或许还有人说,我攒钱理财……
好吧,那我们继续算一算省下来的保险费以理财的方式为自己预备二次大病的费用,需要的理财收益率有多少。
产品举例
还是以某康公司的产品为例(不是我偏爱某康,只是因为同一家公司的产品定价策略比较一致,拿同一家公司的产品来比较相对准确,恰巧某康的产品种类又比较全面)
一年保费7700元。
7700里面,包含了身故责任,重疾、轻症多次赔付的责任。
假设身故的责任需要花费的费用约等于定期寿的费用,也就是1300元。(上文提到的x白定期寿)
那么7700-1300=6400,也就是重疾轻症多次赔付的责任费用。
上文提到,x康重疾轻症单次赔付的责任费用,在同样前提下是保费5125元。
那么6400-5125=1275元,是你每年为重疾多次赔付的保障,多付出的保费。
虽然号称重疾可以赔3次,但是Susie以为,赔到两次还有可能,真正赔到3次的可能性太小了,可以看做中大奖了。
那么我们就看这每年1275,连续投入30年,假如还是要求到70岁能够储备好2次重疾的50万预备金的话,一年投资收益率应该达到多少?结论是:年复利9.38%
连续40年复利9.38%不动摇……你开心就好。
有朋友要问了,说了半天,消费类重疾就是个鸡肋咯?
Nonono,没有不好的产品,只有用的不恰当的产品。
比如Susie自己,也购买了消费类重疾哦。
我有用来覆盖医疗费用的医疗险;也有保障终身的终身重疾;
购买消费类重疾,是为了在我责任重大期(上有老,下有小,中有房贷的时期),为家庭的正常生活多一份保障。
另外,还有的家庭,真的是一年只能拿出来几千块钱买保险,又迫切想要一份保障的,那就上消费类重疾咯,只要提前把它的优缺点都讲明白就好了。(当然,网V是不会讲这么明白的,反正理赔时也不会有人找他们……)
结论
消费类重疾并不是“性价比高”的产品,其仅仅是性和价都最低的产品,性价比并不高。因为在保障成本增加的时候,运营成本并不会等比增加,所以保费越低,其中运营成本占的比例越高。
风险之箭不一定会以什么样的角度击中我们,在实力允许的情况下,保障越全面越好。我们并不是要每个上战场的人都穿一套软猬甲,但是,如果能买得起全身盔甲,为啥只带护心镜呢?
如果做不到全面保障,也应该针对风险最大,最薄弱的环节做保障。这个环节每家可能都是不一样的。阿喀琉斯上战场的时候,带护心镜真不如穿靴子好使。
无论是全面保障,还是重点保障,家庭保障计划作为家庭理财的一个重要环节,绝对不是随便买几款产品就能解决的,需要专业的保险人在对家庭财务情况,家庭消费偏好等情况全面了解的情况下,才能做出来最妥帖的保障计划。
最近这些年,我们吃网红产品的亏还少么?网红之所以成为网红,都是有一定背景在的。具体到今天讲的消费类重疾,主要是借到了互联网保险的东风。由于消费类保险保障责任简单,所以互联网平台上一般销售的都是此类产品。同时,在互联网平台上推销保险,,加之价格便宜好走量,所以一时间,消费类重疾成了各路网V的赚钱新宠……
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扫二维码加微信问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