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杜老先生电话,是在一个工作日的下午。年近90岁的他专门致电《生命时报》求助,称自己和老伴从一次免费足疗开始,两年内被易宝林养生馆骗光全部积蓄,数额高达300多万。
他去告了,回复却是“不予立案”。老人想不明白,为什么辛辛苦苦一辈子攒下的家底全被掏空,到最后却落个求助无门。考虑到老人提到的事件曲折、金额巨大,记者决定迅速展开调查。
《生命时报》第1201期头版报道
2014年1月3日,杜老先生所办足疗卡,但开卡时间被写为2013年
杜老先生从易宝林养生馆购买的部分“益立素”酵素
《生命时报》:为什么他们要多少您就给多少?
杜老先生:我从没做过足疗保健,不知道别人定价多少,没有对比。可能因为一开始我就说,特别希望老伴能好起来,所以他们一直给我希望,同时展开骗局。“郭教授”给我们“望闻问切”,有大家风范,也很细心,让我挺感动。他说我们有生命危险,我就信了。
《生命时报》:收据拿走了,您怎么算出交了多少钱?
杜老先生:最早的132万,我还留着当时的手抄记录;后来的小额费用,我手头有几张收据;中间最大的一笔140多万,是对照银行流水整理出来的。我们不太会用银行卡,几乎每次交钱都是到银行取,然后交现金。记得有一笔十几万,我把现金放在一个兜里,都有点提不动了。
支付易宝林养生馆保健项目的四张银行卡流水及定期存款支取单
《生命时报》:取钱时没人提醒吗?
杜老先生:银行确实提醒过。有一次我去取钱,一个银行的小伙子打电话到家里,老伴接的,说知道我去取钱了。他们还想打给我女儿,但因为在国外,没联系到。
我当时没听银行的,因为觉得老伴做了一段时间,有些效果,再加上养生馆的人每次都车接车送,便没往诈骗那边想。现在我才知道,这种保健只要坚持做,到哪一家都可能有点效果,正规的根本没这么贵,他们都是为了骗钱。
易宝林养生馆疑点重重
易宝林究竟是何方神圣,能骗走一位老人的巨额钱款?《生命时报》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资质:经营范围极其复杂,唯独没养生保健这一项
杜老先生在述说中多次提到易宝林养生馆的资质问题。据老人回忆,他在北京市海淀区的花园桥店从未见过公司的营业执照,在丰台区的丰益桥店,倒是见过一次,但名称并非易宝林公司,而是“北京宇彤友盛化妆品经销部”,属个体工商营业执照,发证日期为2013年。
记者随后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到的信息显示,该主体已于2017年5月注销,注销前经营范围仅为零售化妆品。
北京宇彤友盛化妆品经销部已于2017年5月注销
记者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查询发现,易宝林公司全称“北京易宝林国际科技有限公司”,其经营范围广泛,包括技术开发转让,承办活动,投资管理咨询,物业管理,销售家用电器、玩具、服装等几十项,但涉及健康的仅有医学研究(不含诊疗活动)、美容、销售食品、化妆品等,唯独不含养生保健服务相关内容。
北京易宝林国际科技有限公司注册信息,经营范围中没有养生保健服务
在专供个人与企业信息查询的“天眼查”网站,易宝林公司的“周边风险”显示有4条,其中两条为:2015年7月14日,因擅自改变登记事项,被北京工商朝阳分局记录在案;2016年9月12日,因登记住所或经营场所无法取得联系,被北京工商西城分局列入企业经营异常目录,2017年5月重新取得联系后被撤销。
北京易宝林国际科技有限公司曾被列入失信名单
地址:随时搬家,要么改名要么留假信息
浏览完网上的信息,记者决定去实体店看看。在“大众点评”平台,记者检索到4家易宝林养生馆(会所),浏览其用户评价,多半评分不高。不少人都提到,自己是逛超市时被拉去店里免费体验并办卡的,此后去一次推销一次,过一段时间,这个店就突然没了。
为寻找这个踪迹成谜的养生馆,《生命时报》记者按杜老先生的指点,首先去了他最早被骗的海淀区三虎桥南路17号院。
三虎桥南路是条窄窄的小街,17号院位于路的深处,两栋三层高的老式居民楼相向而立,楼下各有几间简陋的小平房,看上去不像是能开养生馆的地方。记者询问了两位小院住户,她们都表示,不记得这里曾开过养生馆。
第二站,记者前往2017年杜老先生还在做保健的丰益桥店。3月15日一早,记者到达店门口时发现,养生馆名字已变成“圣森源养生馆”,且大门紧闭。如不是事先看过杜老先生拍的原店面照片,记者都怀疑易宝林养生会所是否在此存在过?
2017年杜老先生请人所拍的易宝林养生馆丰益桥店店面
2018年3月记者拍摄同一家店面,名字已更改为“圣森源养生馆”
此时店里已空空如也,上锁的玻璃门内,一张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抬头的通知单,被随意扔在地上,隐隐约约能看清上面的内容:因逾期30天未缴纳房租及相关费用,按合同,甲方将收回房屋使用权,落款时间为2018年1月19日。
通过网络查询,记者又选择了三家位于不同区域的易宝林养生馆分店,分别是西城区广安门内西便门内大街20号北,海淀区永定路长银大厦A座4层,丰台区六里桥莲馨家园B座108室。没想到,连跑三家,全都扑了空。
在西便门内大街,原店面隔壁的一家职业技术学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易宝林养生馆早在3年前就已搬走,去了什么地方不太清楚。
在永定路长银大厦,记者找到A座4层某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他一脸惊诧地说:“我在楼里工作了7年,从没见过这样一家养生馆。”
六里桥莲馨家园B座是栋典型的居民楼,里面没有一家商户,一位负责此片区域的快递员肯定地说:“你在网上查的地址一定写错了,这里从没什么养生馆。”
店内:不挂执照,没有电话,不设价目表
找不到店面,网上又找不到公开电话,记者的调查面临中断。经过仔细回想,杜老先生给记者提供了一个过去常用来确定服务时间的手机号码。没想到,记者竟然拨通了电话,电话那头一名女士爽快地告知了新店地址:丰台区东大街顺天府超市2层,距离原丰益桥店很近。
3月22日,记者来到这家“易宝林养生馆”。店内空间局促,没有窗户,灯光略显昏暗。记者谎称要为父母咨询保健项目,坐在前台的一名三四十岁的女士表示,自己是店长,要问什么跟她说就行。
“我爸腰上有伤,一累点就会疼,甚至必须戴护腰才行。这种情况,你们这儿有什么项目可以做吗?”
“我们这儿只要是酸麻胀痛,都能做,不说治病,肯定有缓解作用。”店长的回复极为谨慎,“但你要把老人带来,我们看了才知道什么项目合适,你现在这么直接问,我没办法跟你说。”
“你们这儿有价目表吗?估计花费是个什么范围?”
“没有价目表,花费多少钱也要看情况。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要根据老人情况制定,没法给你价格。”
记者在听杜老先生讲述时,他也提到,店内自始至终都没有价目表,每次都是直接开价,交钱后只给一张简易收据,很不正规。
以一张开于2015年7月30日的收据为例,抬头为“养生会馆销售及获赠凭证”,没“收据”二字;顾客姓名空白,项目空白,仅在销售产品一栏写有金额52000元;签名处只有“美容师”项写有“张、刘”二字,顾客签名也为空白。
2015年7月30日向易宝林养生馆的付款收据复印件
当记者提出能否看一下营业执照时,店长条件反射似的迅速问道:“你是什么部门的?!”当得知只是普通消费者后,店长果断拒绝,称营业执照肯定有,但只有成为会员才能看。临走前,记者索要电话或名片的要求,也被店长冷漠地拒绝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无执照、无公开电话、无价目表的“三无”养生馆,竟号称自己是“在全国开了100多家连锁的品牌店”。
不能容忍坑骗老人的行为
受访专家
王前虎
北京中医医院药学部主任 吴剑坤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支振锋
致诚律师事务所律师 刘晓颖
杜老先生的遭遇难以立案,并非孤例。
2015年,:吕某与北京易宝林国际科技有限公司服务合同纠纷。2014年5月,吕先生在超市购物后,由被告工作人员诱导到其店内泡脚,并在推销下购买了足疗卡,此后又被诱导购买了其他服务,共计11.6万元。
“国医郭教授”声称能治疗吕先生的高血压、高血糖、脑部供血不足、湿寒、腰腿肿胀等,并保证一辈子不得脑血栓,但却一直未见效,反而加重。最终,:因证据不足,驳回原告全部诉讼请求。
“肯定存在欺诈行为”
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易宝林养生馆的行为肯定存在欺诈。”综合老人自述及记者调查,易宝林养生馆至少在以下方面存在问题。
涉嫌超范围经营
王前虎说,营业执照应悬挂在营业场所的显眼位置,拒绝让消费者查看,违背了消费者的正当知情权。营业执照中的经营主体、经营范围、有效时间等都应符合要求,才能开展相应经营活动。
开办养生馆的企业应在经营范围中有所注明,如养生保健服务等,否则就属超范围经营。“北京宇彤友盛化妆品经销部”和“北京易宝林国际科技有限公司”的注册信息都不含养生保健服务。
没有明码标价
经营主体应当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价目表,并标明开展的服务内容、持续时间等,这是他们的义务,也属消费者知情权。
在杜老先生案例中,老人签了两年的服务,若按每年50周,每周3次,花费300万计算,二老共接受了300次服务,即平均每人每次约5000元。但在“五指生足疗保健馆”的价目表上,记者看到,类似项目总额为每人每次1000多元,若一次性缴费超过1万元,享受六折优惠,则每人每次不超过700元,两者差距可谓悬殊。
疗法起名夸张,不知原理
易宝林不印制服务项目价目表,也没有对疗法的详细介绍,外人对其服务内容几乎一无所知。比如魔灸项目,杜老先生只知道跟艾灸差不多,听名字觉得效果很神奇。
对此,北京中医医院药学部主任吴剑坤说,国家对药品、医疗器械等有明确的命名原则,应与产品的真实属性相一致,不可用夸大疗效的名称。
“专家”身份存疑
杜老先生和状告易宝林公司的吕先生都在陈述中提到了一位郭姓专家。杜老先生说,他曾见过“郭教授”佩戴一块“中国中医药大学”的胸牌在店内巡诊,但记者查询发现,“中国中医药大学”根本就不存在。
养生会馆惯用套路
尽管有着各种漏洞,但老人身处其中,仍然容易被蛊惑。这其实都来自一些特定套路。
套路1
以情感套话
“无子女在身边的老人,多半会有孤独感,一旦有人愿意陪着说话,就容易放松警惕,并在对方引导下,产生倾诉欲望,问什么说什么。”王前虎认为,杜老先生一开始就把家里情况告知对方,便有这方面原因,甚至银行人员提醒可能遭遇诈骗时,他也不愿往坏的方向想。
套路2
以“服务”取胜
杜老夫妇每次做保健,都是养生馆店员车接车送;结婚纪念日,还赠送免费影楼拍照;每次收费,店员都会陪着取钱……杜老先生如今反思,当初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原来都暗含着其他目的。
套路3
以“专家”说服
在养生保健领域,找“专家”诱导、恐吓是百试不爽的一招。王前虎说,孤身老人尤其易被“专家”忽悠,一懵就丧失判断能力。
套路4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王前虎说,店面经常搬家的原因多为以下几种:
违法经营、资质有问题,需随时搬家;
被消费者投诉了,不得不搬;
消费者受骗,,造成了不良影响;
诱骗很多人办了卡,觉得钱赚得差不多了,金蝉脱壳;
经营不善,必须降低成本,搬去更便宜的地方。
所有这些理由,都意味着这家企业的实力和可信度不强。
多部门要联合保护老人权益
“现在骗子都很有经验,只要见面聊一下,就能很快摸清老人的家底,确定自己的行骗对象。”王前虎说,那些子女不在身边、有点钱、有点文化,还患有疾病的老人,最容易被骗子盯上。
杜老先生显然符合上述所有特点。很多知识分子,一旦骗子讲的高科技知识说到他们明白的点上,就会立刻产生信任感,进而落入圈套。
致诚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晓颖提醒老人:
无论购买什么产品或服务,首先查证经营主体的资质,如营业执照等,以维护自己的知情权;
缴纳任何费用前,先询问一下子女亲朋或相对懂行的人,不要轻易掏钱;
任何需要签字的项目,都要先看清内容、使用的时间和地点、所产生的费用,然后可自己照着列一张表,让对方签字留底;
任何时候都要留意保留证据,文字、音像、认证等,越全越好;
如果遇到所谓的专家出现,询问其姓名、单位,在哪些官方网站或材料上能够查到,如果对方说不清或查不到,身份就不可信。
王前虎说,类似杜老先生这样的欺诈案例很多,,可以去消费者协会投诉。,,居中调解,消费者协会则是站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角度上,因此结果就会不同。”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支振锋认为,虽然从法律角度来看,杜老先生的案例难以立案,但易宝林如果在没有诊疗资质的情况下宣称能治病,则属于非法经营;养生馆可能也存在超范围经营的事实,此情况需消费者主动向工商部门投诉,查实后进行行政处罚,有可能追回部分费用。
最后,支振锋和王前虎都强调,如今保健领域受骗的老年人数量众多,,但类似行为绝不能容忍,需要工商、、消协等多部门联合起来,最大限度保护老人权益。
此外,支振锋建议,我们可效仿国外,建立高龄老人监护制度,同时加强对老年人的财产安全教育,以防范此类事件的发生。▲
本文作者:生命时报记者 张芳
揭秘曝光各类骗局、、金融诈骗、生活骗局、防骗支招、科普防骗知识。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提高您的防骗能力,从此后不再上当受骗!责任心铸就公信力,感谢您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努力维护良好网络秩序!
反传社区独此一家
谨防山寨号混淆视听
举报邮箱:fanchuanshequ@163.com
提醒身边人谨防上当受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