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联盟

存款大战要来了吗?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其实,没有存款荒,也没有资产荒,从来只有能力荒!

政府也不会允许存款大战出现,谁惹事就会收拾谁。

文 /  王剑      来源   /  王剑的角度

原标题 /  存款大战了吗?

近日,据路透社报道,中国央行拟允许商业银行适当提高存款利率的浮动上限。

 

这新闻又把银行存款竞争一事摆到了聚光灯下。市场关心银行存款成本会不会因恶性竞争而大幅上升。

 

首先,没有一个国家能放任银行存款恶性竞争,那会影响整个银行业的稳定,中华民族不是特殊材料做的,也不例外。因此,政府不会允许存款大战出现,谁惹事就会收拾谁。


一、稀缺的存款


但今年以来,银行拼抢存款的新闻确实频见,给人存款非常紧张的感觉。我们先来看全国存款的数据。

 

2017年底,M2总额为167.7万亿元,其明细结构为:



其中,非银存款一般不属于我们日常所说的存款(保险存款除外),而是由银行资金部门经营。非银存款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比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存在银行的资金,还包括各类资管产品(基金、理财产品等)存在银行的资金,后者金额较大。

 

平时所谓的拉存款,主要是指单位存款、个人存款,即一般存款。如果2018年M2增速为9%,那么全年M2增量为15万亿元,假设其明细结构仍与上表相同的话,那么一般存款的全年增量为13万亿元。

 

当然,还有个好消息,,预计某些资管产品的总规模会下降。前几年居民们买了理财产品或基金产品,就有一般存款转换为非银存款(如果资管产品又把部分资金投向给借款企业,那么又会形成一般存款)。现在资管规模收缩,则会有部分非银存款回流为一般存款。因此,最终出来的一般存款增量,可能比13万亿元多一些。

 

这13多万亿元就是我国2018年全年一般存款的主要增量,是锅里的全部存款。就这么多,全国的银行业务员们,拼抢的就是这13多万亿元。其实,这个增量比前几年还是要多一些的(虽然M2每年增长率在下降,但由于基数越来越高,所以每年的增量还是变多的),那么理论上,大家至少不应该感受到拼抢存款比前几年更难。可事实上确实是更难了,所以,原因可能是因为大家背的任务指标更重了。我不知道全国所有业务员的任务指标全加起来有多少,肯定远远超过13万亿元!这就是大家感觉存款很紧张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总行下达的的拉存款任务更重了?因为总行更需要存款了。,同业业务收缩,且同业负债成本也较高,存款作为核心负债,不但利率相对低,,明显存款有优势),因此其价值很大,大家拼抢更凶。

 

在过去,如果一家银行能够获取不错的资产,那么吸收一部分同业负债也能做业务。但现在,同业业务不被鼓励,因此要想扩张资产,负债只能靠存款支撑。而且,银行业今年盈利压力较大,希望尽可能保障利差,那么也需要尽可能低成本地获取负债,那么自然是存款(我们预计今年的银行业资产负债表上能更加明显看到资产负债结构变化)。

 

因此,锅里存款有限,大家却更需要了,这是导致大家拼抢更凶的主因。


二、复杂的定价


既然锅里的存款增量是有限的,大家拼抢的时候,其利率水平自然就会被哄抬上去了。,但设有行业自律机制,依然有一个无形的上限,大部分银行的存款利率都不会高过此自律上限。

 

各家银行的官网上都会公布一个挂牌利率。从最新的挂牌利率来看,大部分存款品种的挂牌利率会比基准利率有所上浮,但也不是上浮太多。而且,活期存款的利率,大部分银行是下浮的。



普通客户把钱存在银行,银行基本上就是按这个挂牌利率支付利息。但是,议价能力强的客户,会和银行谈更高的存款利率(或者银行为了获取该客户,主动提出提高存款利率),使实际的存款利率在挂牌利率基础上,进一步上浮。但上浮有个上限,不能超过当地自律机制约定的上限。



从银行报表数据上看,大部分银行全部存款的实际利率是明显低于自律上限的,这也反映出并不是全部客户的存款的利率都是贴近自律上限水平的,能够获取进一步上浮的存款,还不算太多。

 

比如,我们拿成都银行披露的数据来看(不一定代表全行业),实际利率与挂牌利率非常接近,说明能够进一步上浮甚至直接上浮到自律上限附近的存款,并不占很大比重。



而且,这图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信息:期限越长的存款,在挂牌利率之上上浮程度越多。尤其是3年、5年的定期存款,上浮明显。而3个月、半年、1年、2年的定期存款,与挂牌利率相近,甚至低于挂牌利率。活期存款也有上浮。一般来说,金额大、期限长的存款,客户对银行有较强议价地位,因此,利率上浮较多。但是,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这种存款在总存款中的占比较小,因此这些存款利率哪怕明显上浮,也不会导致整体存款成本高很多。所以,最终的实际利率与挂牌利率仍然接近。

 

换言之,存款客户是分层的,有议价地位高的(或者对利率敏感的),也有议价地位低的(或者对利率不敏感的,比如散客)。议价地位高的,其存款定价可能离自律上限较近,也因为对利率敏感,所以银行们会用拉高利率的手段去拼抢这类客户。但是,全行业很大比例的存款仍然是来自议价地位低的散客,他们的存款利率本身就离自律上限很较远,稍微调整一下自律上限,不会导致整体存款的实际利率大幅上升。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存款非常紧张的银行(或部分分支机构),可能平时已经基本上贴着自律上限吸存了。存款基础差同时也意味着它们拥有的散客少,议价地位强的存款客户多。一旦自律上限再提高,这种银行的实际存款利率也会随之提高。

 

因此,这种情况下调整自律上限,政策当局的动机可能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理顺利率传导机制(见我们4月11日文章《易行长指出了利率市场化“最后一枪”》),但其结果却可能让存款差的银行成本更高,存款好的银行则受影响小,行业里面分化进一步加剧。


三、行业的分化


那么,银行存款基础高下是如何分化的呢?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

 

我们把银行分为两大类:四大行,和其他银行。然后,我们从“信贷收支表”中取数,看看四大行的全部存款、对公存款占全行业存款的比重(四大行市占率)。



过去很多年,四大行的市占率是慢慢下降的,TOP4的集中度下降。但自2017年以来,它们的市占率却见底回升了,对公存款尤其明显(个人存款则不明显,继续下降)。换言之,,四大行受影响小,一改此前不断被中小银行抢走对公客户的态势,市占率开始上升。

 

其中原因很多。以前中小银行通过同业投资组织存款。比如,以同业投资的方式给客户放款,然后让客户开户在本行,于是派生出来的存款便很大比例留存于本行。但如今,同业投资受限,资产业务回归最传统的信贷。而信贷是有代付要求的,即,客户申请贷款,资金是直接打给贷款的用途方(比如客户贷款用于买原材料的,那么资金是直接打给原材料供应商。当然也有办法操作,但毕竟麻烦很多)。那么,如果供应商开在别的银行,那么就不能为自己派生存款。而这种结算存款,恰恰是对利率不敏感的低成本存款,也很难靠价格手段能营销来的。

 

所以,银行要获取这种存款,难度很大,要广泛获取企业的基本户,即最常用于日常收付结算的账户。从经验上看,企业的基本户最密集的银行,一是四大行,二是本土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很多当地中小企业开户在这些银行)。而股份行是基本户基础最弱的。这里有历史原因,比如很多股份行开设历史短,客户积累少一些。但也有各行经营差异,比如有些银行就以优质的产品与服务,获取了企业的基本户。总之,基本户最好的四大行,2017年以来存款市占率提高了。

 

而到了2017年底,四大行的市占率又突然向下。主要是中小银行感受到存款紧张之后,开始大力组织营销活动,拼命拉存款。由于它们存款基础弱,所以有时候也只能依靠价格手段去营销存款。因此,结构性存款、利率上浮到顶的存款可能在这个时段开始明显增加,且中小银行是主力。四大行为了挽留住部分利率相对敏感的客户,也可能提高存款利率定价,加入到拼抢当中来。拼抢很激烈,进入2018年,四大行市占率又继续提升(2018年仅有1-2月数据,后续再观察观察)。

 

这种拼抢行为导致整体存款定价缓慢上行,可能已有越来越多的存款触碰到了自律上限,甚至突破了自律上限,现有上限的设置,已经不能充分反映市场定价。而且,一般四大行的自律上限低于中小银行,这还使四大行在拼抢客户时处于不利地位(不考虑其他竞争因素)。因此,也有必要适度调整自律上限。短期看这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长期看,这本身也是利率市场化的一部分。

 

但是,正如前文分析的,这里所谓的拼抢存款,拼抢的是那占比不算太高的利率敏感型存款,来自议价地位高的存款客户。而对于存款基础好、散客多而稳定的银行,受影响不会太大。这才是存款市场的定海神针。


因此,所谓的存款立行,本质是客户立行,而获取客户,靠的又是产品与服务全方位的能力。所以,某位银行专家曾指出:


不要说负债荒(存款荒),也没有资产荒,从来就只有能力荒。

延伸阅读

易行长指出了利率市场化”最后一枪“ 

来源:王剑的角度 作者:王剑 

人行易纲行长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分论坛上问答有关提问,其中主持人问道:中国目前是否有上调基准利率的考虑?

 

这问题似乎是帮市场人士问的。因为市场人士已经争论这个问题很久了。

 

当然,和天底下所有的央行行长一样,易行长的回答也是不那么直接的。他说:


中国正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中国仍存在一些利率“双轨制”,一是在存贷款方面仍有基准利率,二是货币市场利率是完全由市场决定的。目前我们已放开了存贷款利率的限制,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可根据基准利率上浮和下浮,根据商业银行自身情况来决定真正的存贷款利率。其实我们的最佳策略是让这两个轨道的利率逐渐统一,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市场改革。


行长道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最后一个关卡,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

 

其实,2014年7月,我当时担任光大证券的金融行业分析师,当时发布过一篇研究报告,名为《最后一枪: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选择与行业机会》。当时的背景,是2013年7月已取消贷款利率的下限管制,利率全部放开,由银行与借款人自由议价。而存款利率,则依然有上限管制。因此,在当时的视角看来,存款利率放开管制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枪”。


当时就有同事问我:剑哥,这要是一下子放开管制了,对银行来说,恐怕不是一枪,?

 

结果,一年多之后,2015年10月,人行最终宣布放开了存款利率管制上限。这最后一枪算是打出去了。可因为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设立,各银行之间形成“利率同盟”,存款利率上浮到40-50%左右后,就不动了。所以,最后一枪打是打了,但没见爆。

 

存款利率没有最终自由浮动,影响了利率市场化效果。而且,这还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

 

利率本来是应该如何传导的呢?我们在前几日的《理解加息:利率传导是如何淤堵的?》一文中,讲解了在完全理想化的市场环境中,央行的货币市场操作利率(比如再贷款、MLF、SLF、逆回购等),会影响货币市场的利率(比如SHIBOR、DR等),然后进而影响存款利率。其传导机制是:因为银行从存款市场和货币市场都可以借到钱,,两种渠道的实际成本会大致持平,否则存在套利机会。

 

假设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R是15%,货币市场利率是r1,存款利率是r2,那么,存款的实际成本是r2/(1-R),即约1.176r2。那么,当1.176r2= r1时,市场达到均衡。如果两者不相等,那么银行可以从存款吸收资金,然后在货币市场放出去(或者反过来),直至两者拉平。也就是说,存款利率r2哪怕自由浮动,也不会高到天上去,r1/1.176或r1*(1-R)是它的顶。

 

当然,现实中没这么简单,,以及存款任务和同业负债任务分属银行的不同团队,且两个业务会有不同的业务费用,、业务费用等摩擦因素全纳入的话,均衡公式会变成:


r2 /(1-R) + 存款的摩擦因素 = r1 + 同业负债的摩擦因素


因此现实中这个存款利率的顶是:


(r1+同业负债的摩擦因素-存款的摩擦因素)*(1-R)


这个顶其实难以精准捉摸。但不管怎样,有一点是确定的:


r1越高,则这个顶越高;R越高,则这个顶越低。


那么,理论上,如果此时一旦放开管制——包括行业自律也突然放弃,那么存款利率会马上飙升到上述那个顶附近。管制或自律利率与顶之间的利差,就会瞬间构成对银行负债成本的冲击。若这个利差过大,那么对银行的冲击就非常大,!

 

所以,有两个推论:


一、要想达到利率传导顺畅,人行调整操作利率,就能影响货币市场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再顺利地传导至存款利率,那么存款利率的管制和自律就要放开。否则人行的利率操作就会被梗阻。只有放开,才能做到行长所谓的“让这两个轨道的利率逐渐统一”。真做到这一点后,人行就可以较好地通过价格手段调节存款利率,现有的存款基准利率也就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贷款也是同理。

 

二、,彻底放开的时机,至少应当是管制利率与顶之间的差异很小时。只有这样,一旦放开,存款利率冲到顶的距离很小,对银行业的冲击就小了。而目前存款利率几乎不动,要让它与顶之间的距离缩小,方法无非是:要么降低r1(货币市场宽松),要么提高R(升准),也可双管齐下。当然,我国眼下r1、R还不会大幅变化,因此时机还得再等等。


最后一个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是:万一存款利率市场化之后,存款利率升太多,会不会导致银行息差收缩?其实,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验上看,银行不会死于息差收缩,倒是会死于对息差收缩的抵抗。怎么讲呢?事情是这样的(具体数据可参考原报告《最后一枪》):


上面讲了,利率市场化的最终放开,是要让那个顶比较低的时候。换言之,一般是货币宽松的时候。这时,往往是房地产、能源、大宗、证券等资产价格表现不错的时候。


然后,存款利率在放开后开始上升,当然是侵蚀息差的(同时,因为是宽松时期,息差本身也是较薄的)。银行为了保住息差,开始铤而走险,寻找一些高风险的领域去投放信贷,获取更高的收益。这时,各国银行业总是不约而同地选择房地产贷款,因为房地产价格此时正在上涨。所以,我们观察到,各国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息差都没怎么下降,这个原因是重要的一方面。


然后,等货币宽松期结束,央行收紧银根,房地产风险暴露,此前为了保息差而开始浪的银行,就开始出事了。


因此,利率市场化带给银行的风险,不是因为银行息差没了导致亏损,而是自己作死的。


因此,又有两个推论:


一、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别让银行干坏事。改善银行的公司治理,尤其提防银行股东层、管理层制订不切实际的考核任务。一句话:猥琐发育,别浪。

 

二、注意货币政策预调微调,不要涝旱急转,那会导致猪先飞到天上,然后摔死。


这些,都是别的国家或地区血淋淋的教育。我们在开这最后一枪时,有必要吸取教训。


诠财荟

为投资者提供理财产品垂直搜索服务

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产品评价|产品精选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